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糜汉

第五百五十六章 以利驱动 改天换地

糜汉 酱油拌历史 2105 2024-06-01 17:19

  在刚刚听到“科举”二字时,满宠的眼神中有着迷茫。

   可很快以他的见识,就对这二字有了大致的猜测。

   “科”有考教、查核的意思,至于“举”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下盛行的察举制。

   就算是九品中正制,本质上也是一种察举制度的创新。

   在心中分别拆解完二字的意思后,满宠心中不由的得出一个想法:

   “大将军是想建立一种,考试与察举并行的选拔士人制度?”

   满宠口中吐出的推测,让糜旸脸上的笑容愈盛。

   与满宠这名满天下的大名士讨论选官制度,就是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共鸣。

   若说起科举制,可能许多后世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会是,这是始于隋唐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科举制最大的特点便是,通过国家举办的正规考试,来选拔国家需要的各级人才。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在唐代以后,逐渐成为历代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

   但这是唐代以后,世人对科举制的看法。

   其实在汉代之时,科举二字对世人来说也不陌生。

   毕竟字义就在那里,很多人很容易根据科举二字的字义,得出与满宠相同的理解。

   而对当世人来说,察举制自不必说,这一直是两汉四百年间主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世人都熟悉的很。

   至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对当世人来说却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上位者都有考教士人的习惯。

   “有何教我”这句话,难道真以为是上位者什么都不知道,必须要士人当他老师教他吗?

   这四个字无非体现着,上位者对士人的一种面试而已。

   及至当世,甚至不止上位者会考察士人,就连士人在入仕前,也会想着考察上位者。

   “君择臣,臣亦择君”,便是这社会现象的最佳体现。

   从以上的情况可知,其实在汉代,通过考教选拔人才一事,是符合当世人的普世观念的。

   故而满宠这个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在听到“科举”二字后,没有大感迷惑,也没有勃然大怒,觉得糜旸是要挥动锄头,开始掘世家的根了。

   相反的满宠脸上还流露出期待之色。

   他想知道糜旸所言的“科举”二字是不是如他猜测的那般。

   又能为天下的世家豪族,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面对满宠的期待之色,糜旸果断的点头道:“满君所言正是。”

   见糜旸的回答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满宠脸上的期待之色愈浓。

   满宠出身高门,他之所以会倡议糜旸在大汉境内施行九品中正制,不代表他就真的非九品中正制不可。

   对满宠来说,只要是能为世家大族带来利益的选官制度,那这个制度是不是九品中正制,是一点都不重要的。

   而若糜旸所言的科举制真是一种考试与察举并行的选官制度的话,那么这种选官制度对当世的世家大族来说,当然是有利可图的。

   例如察举制。

   察举制的前身本就是春秋时期的乡里举荐制度,有着这种内核的察举制,不管它如何创新,都不可能会损害在当地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世家豪族的利益。

   这也是为何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面,会变成“上品无寒士,下品无高门”的畸形形态的根本原因。

   只要糜旸不废除察举制,那么他无论提出怎么样的选官制度,都等于在间接保障天下世家的利益下限。

   既然如此满宠何必着急愤怒。

   在知道自身的利益不会受到侵犯后,满宠开始思考起“科举制”中科一字给天下世家带来的影响。

   考试选拔人才,古往今来早已有之。

   可以往的那些考试选拔人才的例子,大多是上位者与士人之间的私人奏对。

   而且这种奏对也主要看上位者的心情才会发生——并不稳定,更不是一种官方正式的选才制度。

   而糜旸当下既然在自己面前,将科与制二字相联,那就说明他有意要扭转这种现象。

   糜旸想在国家层面建立法度,让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正式成为国家的一种选官制度。

   正因为如此,糜旸才会说“考试与察举并行”。

   对于糜旸的这个想法,满宠正在心中快速的思考利弊。

   见满宠的脸上有着思索之色,糜旸开始适时说话鼓动满宠:

   “孤想留名青史,要想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施恩于天下士子。

   以往肉食者与士子之间虽常有奏对之举,可往往会不欢而散,为何?

   无非是士子之言,时常会触怒肉食者,令彼等不喜而已。

   这一点,纵是各位先贤也不能幸免。

   孤以往每逢看到这些事例,常常为诸位先贤之遭遇扼腕叹息。

   叹息于他们的怀才不遇,更叹息于肉食者的识人不明。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难道不是你我士人最大的悲哀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