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糜汉

第八百零五章 不降不退 往日仲谋

糜汉 酱油拌历史 2163 2025-03-15 02:57

  周鲂的求饶声,不停的落入孙权的耳中。

   在张昭的提点下,孙权这一刻已然醒悟过来,迁都之策是个昏招。

   但孙权并未因此责怪周鲂。

   周鲂到底是个忠臣呀!

   刚才在群臣束手无策之际,是周鲂不惧率先提出策略,尽管这个策略不是好的,可这只能说明周鲂的智略比张昭差。

   从本心来说,周鲂还是一心为他的。

   国家危难之际,是不能让忠臣寒心的,不然以后哪还有忠臣仗义执言。

   不过嘛,为了断绝一些人的逃跑心理,孙权亦不得不对周鲂做出处罚。

   “汝之献策,几陷我朝于倾覆之中。

   然念汝一片忠心,朕这次姑且就饶你一次。

   朕今日免去你一切官职,你且回家闭门思过吧!”

   孙权话音刚落,周鲂脸上就流露出惊喜的神色。

   周鲂没想到,孙权的处罚竟这么轻。

   虽说明面上他的官职被孙权免掉,但按照张昭方才的语气,张昭是主张将他处斩的。

   孙权能免去他的死罪,这已然是极大的开恩。

   而孙权的态度亦透露出,他将来未必没有起复的时机。

   明白孙权用意的周鲂,哪里还敢犹疑半分,他连连对孙权叩首谢恩,而后便忙不迭的一步步退出殿外。

   只是在走出殿门之前,周鲂小心翼翼地转身朝后看了一眼,他看的是张昭。

   周鲂的目光中充满了怨毒。

   周鲂深知自己要不是之前表现的够好,今日在张昭的怒斥下,他的性命不一定保得住。

   更何况今日若不是张昭的出现,大吴的国运早就被他的一张利舌毁坏...

   周鲂将遗憾与怨恨的情绪悄悄收在心底,然后才转头走出了殿外。

   张昭老迈,自是瞧不见周鲂看他的怨毒神色。

   而张昭对孙权宽纵周鲂的行为,并未提出异议。

   他刚才高喊“议迁都者,皆可斩之”,只是为了用最严厉的处罚,来震慑住那些想逃跑的臣子。

   今他的目的已然达到,张昭没必要对周鲂赶尽杀绝。

   当周鲂离开大殿后,孙权命人抬来一张软塌,等软塌到来后,孙权亲自将张昭扶上去。

   等张昭坐在软塌上后,孙权不顾君臣之分,就这么蹲在张昭的脚下。

   “张公,今迁都之事断不可行,不知我朝该何去何从,还望张公教朕。”

   孙权言辞恳切,用期待的目光看向张昭。

   孙权知道以张昭的秉性,他今日能来大殿,定然心中是有着主意。

   果不其然,面对孙权如弟子礼般的问询,张昭的语气亦变得缓和了说道:

   “陛下,为今之计,我军唯有死守建邺。

   建邺是我朝之根本,只要建邺一日在我朝手中,柴桑,乃至于豫章郡日后都有办法收的回来。”

   张昭再次强调了一下建邺的重要性。

   可张昭也知道,单单说重要性是不够的,于是他接着说道:

   “我军主力虽大多都在荆州,可守城并非野战,普通士卒,乃至于百姓都可以用来守城。

   陛下抚慰江东数十年,长江南北人心皆向着陛下,这是我军可以抵抗汉军的根本。

   以臣之见,陛下应立即下诏,向天下宣示死守建邺之决心。

   而后再打开城中府库,散国家十数年积蓄用来重赏城内军民。

   建邺一城,户口何止二十余万?

   只要这二十余万军民上下一心,再加上建邺地势险要,城高池厚,又何惧糜贼之淫威?

   兵法有言,久攻必失,久守必得。

   我朝上下当抱定与糜贼死战之决心,集一朝之国力,挫糜贼锋芒于城下!

   待时日迁移,糜贼锋芒渐失,自然就会退兵。

   还记得臣当年为陛下讲的两个典故吗?

   晋阳之战与邯郸之战!”

   听见张昭提起这两场战役,孙权迷茫的神色中出现了些许光彩。

   这两场战役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赵国为主角的两场着名守城战。

   在那两场战役中,赵国皆是弱小的一方。

   但那两场战役的最后结果,却是赵国这弱小的一方取得了胜利。

   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在那两场战役中,赵国上下皆上下一心!

   “今日我朝情势,并不比当年赵襄子及赵孝成王面对的更加危急。

   而赵氏两位君主,才能亦不比陛下更优秀。

   既然如此,那两场战役赵国能胜,我朝为何不能?

   置之死地而后生,陛下是懂得这个道理的,陛下当年亦曾执剑在手,力抗强敌!”

   张昭说着说着,就解下腰间的佩剑交到孙权的手中。

   张昭最后一句话中说的当年,指的是赤壁之战发生的那一年。

   望着张昭递来的佩剑,孙权并未第一时间接过。

   孙权先是抬手,观察着自己的掌心。

   孙权赫然发现,他掌心的茧竟消散了不少。

   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早就让孙权许久不再握剑。

   可难道当年那个为了权位,敢于向天下至强宣战的孙仲谋,就真的消散于人间了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