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八章 竹石
王言的级别实在是太低了,浙江的事情他根本没有插手的机会。
以前能对事情有影响,是因为他是淳安的话事人,而那时候淳安是中心。所以他动作一番,对于事情就有那么一些影响,也在嘉靖、裕王、严党三方都有了名字,为人所知。
然而现在改稻为桑已经过去了,围绕的是沈一石引发出来的巨额贪墨问题,直达天听,多方斗法、妥协。自然没他的份了。
毕竟他一个小小主簿,换算一下也就是个副处级的干部,跟这种中央督办,封疆大吏及下级的众多干部都有牵扯,甚至牵到了
类比到后世,相当于浙江一个小县的县常委,跟中央督办,众多高官、厅局级官员牵扯,并隐隐指向上面的那几把椅子。
除非王言跟涉案的人员有关系,他才能被调查、被处理,否则哪里有他多嘴的份,知道消息都是错。
至于打倭寇,现在的主要战争地点在台州,其它地方的倭寇都是骚扰牵制的,不成大气候。何况淳安境内,别说倭寇了,就是那些耍凶斗狠的人们也都被收拾服了,全都在老老实实的搞生产。淳安不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那也没有差太多。
而王言又不可能亲自带兵去各处剿杀倭寇,先前军情紧急也就罢了,现在自己内部无忧,外面的还轮不到他来管。
所以一切都还是那么自然的发生着,胡宗宪领导戚继光等打倭寇,打出了台州大捷。海瑞审案死顶着,过往的事情全都给翻了出来,让上上下下都难为的很。赵贞吉挖空了心思,想着怎么各方圆满,又满脑袋包的到处筹措军需。
“海瑞,我不问你审案,我问你军需。”
巡抚衙门,赵贞吉看着直挺挺站在面前,瞪眼看着自己的海瑞,心中也是万般无奈。
但他面上不显,说道,“淳安周遭数县送来文书,举报你淳安目无纲纪,私自领乡勇越界执法,查抄通倭大户之家。”
“军情紧急,不容延误,自然便宜行事。”海瑞说得硬邦邦,“中丞大人是想让淳安把查抄的浮财拿出来充作军需?”
“抄了那么多的大户,几万两银子总是有的。你们淳安的军情再是紧急,还能急得过胡部堂抗倭?我告诉你,胡部堂刚刚在台州大捷,打的倭寇大败亏输,往海外逃亡。这个时候军需不利,误了军情,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这个责任是中丞大人的,不是我的。”海瑞淡定摇头,“而且实不相瞒,中丞大人应该也是知道淳安主簿王言的,淳安真正做主的人是他,不是我这个知县。”
“这种话你也说得出口?作为上官,压制不住下属的官员……”
迎着海瑞的目光,赵贞吉闭嘴了,因为他想起来,面前的这个海瑞他也没压制住……
海瑞说道:“中丞大人或许不知,下官没有去淳安赴任之前,淳安便是王言主事……郑泌昌、何茂才妄图诬陷淳安灾民通倭……何茂才为什么不敢去淳安?他怕王言直接把他给绑了。
而且王言研究出了红砖、水泥,近来又研究出了白琉璃,直接献给了陛下,陛下分润他半成净利。因他好嘴贪吃,每餐必有酒肉,他又身无长物,陛下念及此,还让人专门先给他送来一千两银子,让他享受华服美食。
中丞大人,如此种种,莫说是下官,便是你赵中丞,可能在淳安压制王言,可能夺他的权?我实话告诉你,不用王言说一句话,你在淳安就是寸步难行。”
赵贞吉蹙起了眉:“陛下给他分红,还给他一千两银子享受?”
“正是!”
“难道军情还不紧急吗?你淳安的百姓是百姓,别处的百姓就不是百姓?海知县,或许你不清楚倭寇对我大明造成的损害……”
于是海瑞对赵贞吉开喷了,说他父亲就是死于倭寇之手,又细数过去许多年来倭寇对大明的侵扰,给赵贞吉说的哑口无声。
不过海瑞也没有跟赵贞吉计较,他转而说道:“中丞大人,淳安这一次得到的都是浮财,因为水灾的原因,衙门里穷的叮当响,连官吏的禄米都发不足了。路要修整,水利要疏浚,常平仓要补粮,凡此种种,哪一样不是花费?
别处的百姓是百姓,可我淳安的百姓不应该惨上加惨。才遭了水灾,好不容易安稳下来,如今有了一笔银子能让淳安喘口气,中丞大人,不说这笔银子能不能从王言手里要的出来,便是能要,难道中丞大人以为淳安比别处遭倭寇的百姓更好吗?
中丞大人为何不去找旁的县?他们没遭灾,能拿的出钱粮。旁的不说,就说那些状告淳安的县,王言带乡勇拿走的终究是浮财,余下的田产都是他们处置的,都是大户之家数代人的积累,变卖一番赚的又岂是盆满钵满?”
海瑞拱了拱手,“如无别的事,下官告退。”
说罢,不管懵逼的赵贞吉,海瑞转身就走人了……
赵贞吉无语凝噎的目送海瑞离去,被噎的很难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