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盘点历史:开局十大农民起义

第103章 优柔寡断,死在自保之路上!

  【在发泄完怒火之后,康熙便决定和吴三桂硬拼到底】

   【相比吴三桂的裹足不前,优柔寡断,康熙则显得十分决绝】

   【他没有给吴三桂留一丝退路,直接以长江为据点,发出三路兵马,越江南下】

   【西路向着川蜀等地前进,南路则去迎击耿精忠】

   【而主力部队则与吴三桂争夺军事要地】

   【在与吴三桂大战时,康熙想要一战定乾坤】

   【却不曾想到清军先锋勒尔锦太过愚蠢,在浩荡的江面上与吴三桂的军队短兵相交,最后,几乎全都落水而亡】

   【经此惨败,勒尔锦也是产生了心理阴影,面对康熙的多次催促,他都置之不理】

   【而吴三桂本意便是想保存实力,在取得胜利后,却无意北上,就地驻足,静观其变】

   【就这样,二者很有默契地对峙起来,两年之内,秋毫无犯】

   ……

   秦朝

   嬴政似笑非笑的看着光幕,眸子中也是有着波澜闪过:

   “秋毫无犯?莫不是在说笑?寡人观这诸朝的反叛,大都是一条路走到底,

   要么是挥师猛进,要么是养精蓄锐,那有在这打到一半,中途戛然而止的?”

   ……

   清朝

   慈禧见到这一幕,不由得大笑起来,连整个胸腔都在震动:

   “吴三桂?一个汉人的叛徒罢了,最后还想着故技重施,但是我大清的老祖宗可不是泥捏的!

   而且,与我大清军相斗,竟然还敢放松懈怠,你吴三桂不死,谁死?”

   ……

   【在这两年中,吴三桂除了用兵上原地踏步,思想上也同样止步不前】

   【他在起兵之后,仍旧启用了先前让众将争执不休的口号,摆出一副要重建大明江山的模样】

   【吴三桂拥护的朱三太子,则更是让人贻笑大方】

   【自己建立了大周政权,却又以前明忠臣的身份示人,想以此来获得汉人的支持,这岂不是把百姓当傻子】

   【其次,虽说中原大乱的源头是从他吴三桂开始】

   【然而,吴三桂从始至终都未能将其他反清势力联合在一起】

   【西北的王辅臣我行我素,只顾自己】

   【广东的尚可喜更是在他儿子的撺掇下,立场不明,固守藩地】

   【吴三桂曾向台湾起事的郑经送过一封密信,想与其一起联手】

   【但郑经却不管不顾,跑到耿精忠的地界上,与其鏖战起来】

   ……

   春秋战国时期

   有些贤者脸上毫不保留地露出疑惑不解之色:

   “团结一体,才能促成大事,而各自为战,只能被逐个击破!”

   “这局势已经明晰,反叛最终必然会走向失败的结局!”

   ……

   汉朝

   刘邦明亮的眼睛中透露着几丝冷意,他低语道:

   “这岂不是和那明朝末年的局面一模一样?

   各方势力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一心,最后内斗而死?”

   ……

   【虽然南方的局面几乎陷入停滞,但西北却传来捷报】

   【王辅臣投降,西北的叛乱被平息】

   【接着,攻打耿精忠的大军也取得胜利,耿精忠率部投降】

   【至于尚可喜,避免祸及己身,也匆匆地向清军服软】

   【很快,各路叛军几乎全都望风而降】

   【此时的吴三桂,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之前占据多地,如今几乎都丢失殆尽】

   【清军又高歌猛进,开始发动对吴三桂的总攻之势】

   【面对这种情况,吴三桂的手下不少都临阵倒戈】

   【为了振奋士气,吴三桂便想称帝,以封侯封爵的名头来激起将士们建功立业的信心】

   【于是,吴三桂在衡州举行登基大典】

   【大典当天,衡州却是大雨倾盆,将吴三桂刚燃起的熊熊之火再度浇灭】

   【吴三桂更是因此而心生忧郁,整天愁眉苦脸】

   【不过,登基称帝也的确让得吴三桂的手下振奋起来】

   【在长沙城的大战中,清军名将岳乐率军浩荡而来,最后却被吴三桂打得丢盔卸甲,大败而归】

   【接着,吴三桂乘胜进攻永兴,永兴之地可是驻扎满蒙的主力】

   【在康熙看来,叛军此举无异于是送死】

   【但结果是,兵精粮足的永兴在与吴三桂的军队血战几场后,几乎全军覆没】

   【残军龟缩在永兴,随时都会被剿灭】

   【由此可见,吴三桂还是与清军有着一战之力】

   ……

   唐朝

   一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们也已看出这吴三桂的实力不是子虚乌有的。

   相反,他若是在前期能一鼓作气,或许能改变当前的局势:

   “优柔寡断了,不然,清廷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

   “战争瞬息万变,错失良机后,呵呵…可想而知!”

   ……

   【但就在这局势扭转的关键时刻,吴三桂却生了一场重病】

   【原来,称帝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得吴三桂背负骂名】

   【当时,百姓几乎对于吴三桂都是持反对态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