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长风诀

第36章 孟太傅

长风诀 吹不散的葡萄 2121 2024-06-02 16:23

  雨后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绿叶和花朵都显得更加鲜活。

   冬梅站在凉亭底下,静静地看着已经呆坐了一个时辰的叶清。

   只见她微微仰起的脸庞,泛着点点湿意,分不清是水气,还是眼泪。

   但那绝美空灵的容颜,却是一片毫无血色的惨白,脆弱得让人心疼。

   叶清的内心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痛苦,还会不时泛起隐约的伤痛。

   这几天搜寻的消息不断传来,可却一点小桃的消息也没有。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其实叶清并没有昏迷多久,那夜半夜她便醒了。

   她想去那悬崖之下寻找小桃,被告知暗影卫和方星辰一直在那里未曾归来,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如果前去可能会成为他人的累赘,便放弃了。

   她不愿再像白天在城郊的山上一样。

   她宁愿自己没有去过那里。

   李柔娘和方锦年一直在她身旁悉心照料,看到她醒来,一脸焦急,可竟也无言以对。

   而后,方锦年拍了拍李柔娘的肩膀,示意她将当年的事说出来。

   烛火摇曳,星光点点,叶清看着李柔娘脸颊细纹日渐增多,眼眶湿润,将这几十年的点点滴滴一一告知。

   四十多年前,孟太傅携身怀六甲的夫人到徐州视察,却发现徐州知府勾结当地流寇,在徐州的大山深处挖矿,他们不仅将狱中的犯人押去挖掘,更是连路过的人也被他们捉去。

   秘密被发现,徐州知府携同流寇派人追杀他们。

   于是孟太傅便带着夫人一路快马往京都赶。

   可就在途经安庆时,孟夫人却动了胎气,即将生产。

   于是,他们半夜敲响了一户人家,一对年轻的夫妇接待了他们,孟夫人在那里产下了两个女婴。

   由于生产前一直在赶路,加上生产时间过长,第一个女婴出来的时候已经全身紫黑,已无气息。

   由于后面仍有杀手追来,在孟夫人生产完两个孩子后,又坐上了赶往京都的马车。

   临走前,孟太傅将那死去的女婴交由那对年轻的夫妇帮忙处理,便匆忙离去。

   那对年轻的夫妇,便是去往杭州探亲的李秀才和妻子。

   就在李秀才准备将女婴带去后山埋葬时,那女婴却发出了浅弱的婴叫声,这才发现女婴气息未断。

   于是,夫妻俩便把孩子带回去好生养着,在原地等了两个月,未见孟太傅夫妇再回去,便留了一封信在原处。

   如果孟太傅回去的话,说不定能看到那信。

   可当李秀才他们离开后不久,安庆那处却突然发大水,附近的屋子都被水淹了。

   那封留下的信,估计也不见了。

   李秀才与妻子成亲多年未有儿女,加上这次天灾,李夫人便觉得这是天意,是上天将孩子带给他们的。

   于是,他们便将孩子带回苏州,对外说是探亲途中怀上,生完才回来的。

   多年来对李柔娘亲身教导,视如己出。

   后来李夫人病逝,李秀才将孩子带在身边,一直在学堂长大。

   长大后与方锦年成亲,没多久就便生下了大儿子方泰晔。

   后来,李秀才染上重疾,身体每况愈下,这时候知道有人在打探他的消息,于是便想到了多年前的事,向那人传递了见面的意愿。

   孟太傅闻信亲自去到苏州,与李秀才会面。

   两人的妻子均是多年前离去,身边至亲也只有一个女儿。

   孟太傅得知自己的大女儿仍然生还并已长大成人感到很是意外,更对李秀才当年的救命之恩和养育之恩不胜感激,两人促膝长谈,更是在李秀才的建议下,与李柔娘见面。

   李秀才将李柔娘留在身边侍疾,将这多年前的事告知后,把一直等在书房的孟太傅唤来。

   说到这里,方锦年过来拍拍李柔娘的肩膀,拿过手帕给她拭擦了下,眼神安慰着她。

   李柔娘伸手抚去,她眼眶湿润,看着眼前虚弱的叶清,想着当年那个年迈的老人不远千里去到苏州,在看到她后,老泪纵横。

   像是回到二十年前,李柔娘看着眼前的老人。

   老人坐在书房靠窗的椅子上,看到她来连忙起身,不小心绊到了桌子上。

   旁边一位年轻的女子赶忙扶住他,带着他走到跟前。

   他一脸慈祥,头发梳理得很仔细,没有一丝凌乱,但黑色的头发上仍能看到银色的发丝。眼窝微微凹陷,一双深褐色的眼睛,静静地诉说着人世的沧桑。

   虽然那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但不知为何李柔娘的眼泪就要夺眶而出。

   即使是第一次见,但血液中似乎有什么在滚动着。

   她知道,那是血缘中的牵绊,是与生俱来的。

   孟太傅轻轻颤抖着双手,想过来握住她的,却又有点胆怯放了下来。

   他轻颤着声音开口:“我本无意来打扰你的生活,远远看着你生活得不错,我心里便放下心来了。我在京都里也算是一个官,如果生活或者其他方面遇上问题了,可以写信告诉我,能帮忙的我一定会帮忙;如果是急事,可告诉苏州的知府,他们有特殊的送信渠道可以加急给我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