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从空间之力至诸天

第1194章 满意的实验结果

  对于目魔族的覆灭。

   陆渊没什么心理负担。

   也没什么话想说。

   谁都没有前后眼。

   不可能窥探未来。

   就算是他,拥有命运之眼,充其量也只是能推演未来,从无数的可能性中找到既定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用排除法。

   把那些不可能的未来排除。

   但是,众所周知。

   很多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

   换句话说,跟选择题不同。

   就算是多选题,也会有固定答案。

   但完全开放性的回答,就跟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一样,实话实说,这种阅读理解的含金量甚至不如填空题,毕竟,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来就没有什么正确答案,过度的标榜正确答案,其意义也只是用来筛选绝大多数人,可以说是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方式作答,进而完全封杀了答题者的自主思考能力,跟所谓的八股文,几乎没有区别。

   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扭曲性。

   如果考生能意识到这一点。

   自然是好的。

   毕竟,能意识到这一点的考生,绝大多数都明白和光同尘的道理,就算不明白,也会明白人生中的取舍,比如说,到底是要分数还是要诚实,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如何作答都是对的,因为他们直面自己的内心并给出了答案。

   可悲的那些不明白这一点的考生。

   就像部分试卷上出的奇葩问题一样。

   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多少。

   给你四个选项。

   第一个选项是一百米。

   第二个选项是一千米。

   第三个选项是一万米。

   第四个选项是十万米。

   理论上来讲,第二个选项是对的,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况,一公里左右,但问题在于,有极个别离学校比较近的,或许就隔了一条马路,一百米绰绰有余,或者说极个别离家比较远的,过去,也不是没有徒步十公里上学的学生,对应第三个选项,这种题出现的时候,就可以断定为出题者已经背离了学术为主的核心,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生撒谎。

   原因很简单。

   诚实回答,拿不到分。

   不诚实回答,有违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教做人。

   但现实却是看分数。

   这就是一个扭曲到骨子里的事实。

   而如果说以上这个还好,毕竟,无非是四个选项,指不定是哪个应试教育的败类或脑抽的出题者,出了这道可以说是没有正确答案的题。

   那么,语文的阅读理解。

   难度可以说是地狱级别的。

   因此,对于那些不明所以的学生来讲。

   他们需要考虑的不是文章本身的含义。

   而是出题者的思想。

   出题者为什么要问出这个问题。

   这才是核心所在。

   而这个道理,是他们在课本上和绝大部分老师口中绝对听不到的,陆渊也是在年少时碰见一位好老师,才在多年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

   当时那位老师只给他讲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阅读理解,或者说,绝大部分与思考有关的题目,都是在无限之内去探索有限。

   当然。

   当时的陆渊确实没听懂。

   要不然,他也不会因为这个问题,得到这个经验。

   但下一句话,任何人都能听明白。

   也就是第二句话。

   如果你想要拿到阅读理解的高分,起码不至于四十分的分数你只拿到五分,那就要去揣摩出题人的用意,而不是真的思考这句话在文中的用意,而如果你实在把握不住其中的意义,摸不透出题人的想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往你认为的核心意思上靠拢,对于歌颂正义的行为,如果你只写几个字,表示这么做是正确的,跟正义不怎么搭边,自然就会被扣分,甚至是不给分,但如果你在后面多些一些类似的词,比如说,这个人也是正直的,他通过文中怎样怎样的表现,阻止了什么邪恶的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总之就是往核心意思上靠拢,获得分数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毕竟,正义和邪恶是对立的,正直的人做的事,按逻辑来讲也是正义的,这远比一个正确,要准确的多,而且,有很多词的意思是可以通用的,指不定就能让你得到不少分。

   当然了。

   后者是取巧的方法。

   见效快。

   但治标不治本。

   陆渊也正是凭借后者。

   在极短的时间里,把阅读理解的分数从原本的四十分得五,提升到了四十分能得三十分左右,直接提升了二十多分的数值,可以说离谱。

   不过,前者。

   也就是在无限中寻求有限。

   是他在很久很久以后。

   已经毕业之后。

   才明白的道理。

   因此,明白了也就明白了。

   用不上是真的。

   毕竟,毕业之后,也没人会去要求你做阅读理解。

   现实的社会也不考阅读理解。

   而这个道理,代换到命运之眼,也是可以通用的。

   命运之眼可以给出无数条路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