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穿越大唐,沙雕幼崽她又坑人了

番外:假如秦王政遇到李世民(五)

  邯郸,赵王宫。

   李世民与李牧正在对弈。

   如今的赵迁已经是十八九岁的少年,褪去了青涩,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君王威仪。

   李牧落下一子,对他说:“如今我们兵强马壮,亦不缺粮食,不说与秦势均力敌,也是可以经得起持久战的。”

   赵军如今加上收编的降兵,勉强拼凑出四十五万大军。

   而秦军有六十万之众,且都是秦人。

   李世民也随手落下一子:“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奋六世之余烈,不断鲸吞蚕食山东诸国。”

   “如今将韩、楚收归囊中,使他们领土广袤,人丁兴旺,国力强盛。”

   “韩国矿多,可锻造兵器,楚国富庶,补平了连年征战的损耗。”

   “将领方面,有王翦父子,蒙恬兄弟,李信等人。”

   李世民无奈轻笑:“秦王政莫不是天选之子不成?”

   李牧皱眉:“大王怎可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

   “几年前,赵军被秦军打得节节败退,秦军一边与我赵国对战,还能抽调人马去挑衅韩国。”

   “可如今,秦便是要伐赵,也得倾举国之力,还要三思再三思。”

   李世民没有说话。

   代地的地动如约而至,随之而来的大饥荒也不会远了。

   他们可以转移百姓至魏、齐、燕三地,可背离故土,赵还是赵吗?

   那三地也有各自百姓要养活,送赵人进去瓜分资源,只会都讨不到好。

   天若是要亡赵,便不会给赵人一丝翻身的机会。

   李世民穿越一场,虽然改变了历史,扭转了结局,可等他回头再看时……

   他灭魏国,没有杀魏王,只将他流放边城,可魏王最后还是死在秦军突袭。他如史书记载那样,死在了秦将王贲手上。

   他平齐国,将齐王建囚禁齐宫,可齐王最后也如史书记载,被饿死了。

   还有燕王喜,逃到辽东,不知所踪。

   而秦军虽然始终未能突破边境杀入赵地,可秦国的上将军桓齮,还是死在了李牧手上。

   这所有的一切,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即便事情偏离了原本的方向,结局都会被拉回正轨。

   11

   可是,李世民的一生中,从未有过认命的时候。

   他少年从军,鼓动父亲晋阳起兵,又四方征战,灭西秦政权,大败刘武周,生擒王世充与窦建德,平定刘黑闼,打下了大唐半壁江山。

   便是在兄弟反目,父亲猜忌的情况下,他也能当机立断先一步发动政变,登基称帝。

   他的一生,都在逆风翻盘。

   不管是封无可封的“天策上将”,还是威震四海的“天可汗”,都是他应得的荣耀。

   这一回,他也不认命。

   12

   赵王迁七年,在赵国爆发大饥荒后的一年,秦国大举兴兵攻打赵国。

   嬴政的王驾行至渭水边,与李世民隔水相对。

   上辈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北边东突厥趁大唐政权不稳,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试图瓜分中原。

   李世民便是在渭水边,仅率六骑与突厥可汗斩白马立下盟约。

   快被人打到家门口,却没有还手之力。那次渭水之盟,是李世民心中的奇耻大辱。

   所以在大唐恢复生息后,他第一时间派李靖、李世积等人去灭了东突厥。

   而这一回,又是在渭水。

   李世民翻身下马,解了兵器丢给身侧的将士,独自一人往木桥上走去。

   身后传来惊呼:“大王不可!!!”

   李世民没有理会,从容地行至木桥中央。

   对面的嬴政原本立在战车上,见状微微一笑。

   他也走下了战车。

   一旁的王翦连忙阻止:“大王,那赵王颇有勇武。”

   嬴政淡淡看了他一眼,对方低下头,不再说话。

   他解下秦王剑,交给一旁的侍人,也上了木桥。

   两国大王在桥中央,隔着几步距离,对面而立。

   嬴政:“果然英雄出少年,上回匆匆一见,未能深交,实乃政生平之憾事。”

   李世民面上沉熟冷静,心里却泪流成河。

   他如今在赵人当中,已经算是身姿挺拔,高大英武了。

   可还是没有始皇帝高!

   谁懂啊?两人对峙,高个者总显得更有气势些。

   “迁有一事,想与秦王约定。”

   嬴政面色不动:“请讲。”

   李世民转身看向渭水的尽头:“此一战,便要定天下。”

   “不论谁胜谁负,日后再无秦人赵人之分。不杀功臣,不毁典籍史册,对有能力之人,不论出身哪里,一视同仁。”

   嬴政眉心微蹙。

   他做这些决定可以,但是别人要求他做这些,便是在挑战他的权威。

   李世民没有听到他的回答,偏头看过来,目光中充满了压迫感。

   嬴政面上看不出情绪,心中却是有些震惊。

   眼前这个少年明明才继位几年,那眼神,却像是身居高位多年的掌权者。

   最终,嬴政一甩袖,说道:“你赵军虽强,但秦灭赵国,只是时间问题。我大秦耗得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