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东北乡女匪事

第1116章 依仗

东北乡女匪事 太白真人 2151 2025-07-08 04:51

  大家伙一听这小媳妇喊孩子们不见了,一下子缓过劲儿来了,可不是咋滴,刚才光顾着议论小鬼子们的行为反常了。

   咋就忘了那些被小鬼子掐在手里,用以胁迫他们的孩子们呢。

   尤其几个孩子的亲娘和奶奶,还有姥姥们,那更是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孩子都不过五六岁大小,这么长时间无声无息的,是不是已经出啥意外了?

   不然,想让那么点大的孩子老老实实不哭不闹的,那几乎是不可能啊。

   细思极恐。

   这些人也顾不上别的了,赶紧找孩子吧。

   把陈家都快翻个遍了,才在房后头的墙根底下,看到被瞎眼姑奶奶护在怀里的几个小孩儿。

   这些孩子都吓懵了。

   当时是由一个日本鬼子拿枪顶着这些孩子们,硬给他们押到了瞎眼姑奶奶那屋。

   小鬼子嘴里叽哩哇啦骂着,押着哭哭啼啼地孩子们一进屋,瞎眼姑奶奶就反应过来了。

   心中暗道,这进屋的,怕根本就不是曹寡妇领外孙女来了,而是日本鬼子押着孩子进屋了。

   因为听出来说的不是中国话。

   瞎眼姑奶奶缩到墙角,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感,就希望别惹了小鬼子的眼。

   她儿子可还没找着呢,绝不甘心就这么死在小鬼子手里。

   小鬼子自然也没把这瞎眼姑奶奶看在眼里。

   一个行将就木的瞎眼老太太,他可怕个啥呢。

   因此上,从被垛上扯过一床被子,被面撕成条状,把几个孩子都分别给捆上,又把他们嘴都堵住了。

   不耐烦听孩子们哭。

   魔音震耳,小鬼子耳朵都快被震聋了。

   但还得暂时留着这几个孩子,以便胁迫外头那些女人们帮他们做饭。

   待会没准还得利用这些孩子们,引诱外头那些女人们,吐露出陈家磨坊里隐藏的秘密来。

   所以,且留孩子们一命吧,既然还有用。

   这小鬼子也不耐烦哄孩子,看,把孩子们布条子一捆,嘴一堵,世界瞬间就安静了,感觉整个人都舒畅了。

   就这么地,等到这小鬼子也喝上了鸡汤没多大会,药劲儿上头了。

   过去撕吧瞎眼姑奶奶。

   瞎眼姑奶奶现在看起来,虽然是又老又丑又瞎,丁点不起眼。

   可她年轻那会儿,可正经是个大美人。

   陈家姑奶奶们长得都俏。

   她死去的丈夫,就怕万一有人见瞎眼姑奶奶长得好看,动啥歪心思。

   因此一早,就给瞎眼姑奶奶亲手做了一根铜簪子。

   这铜簪子做得特别粗壮,磨得更是格外地锋利尖锐。

   自从丈夫死了,儿子失踪以后,瞎眼姑奶奶到陈家。

   过去的旧物,基本损失殆尽,就这根丈夫亲手打磨地铜簪子,瞎眼姑奶奶那是时刻戴在头上,日夜不离身。

   一个是为了纪念死去地丈夫,一个自然也是为了自保。

   再有一个就是,她瞎了,谁要真想动点啥歪心思,即便用铜簪子自保不了,还可以用来自尽呢。

   这铜簪子,可以说算是瞎眼姑奶奶最后的依仗。

   不成活便成魔。

   所以日本鬼子一扑上来,瞎眼姑奶奶趁撕吧的功夫,拔出铜簪子,使出吃奶的力气,“噗嗤”一声,就扎进小鬼子的咽喉要道。

   拔出、刺入、拔出、刺入······

   一遍遍重复着这个举动,直到再也没有力气拔出铜簪子为止。

   小鬼子手按着铜簪子,喉咙里发出“咯咯咯”的声音,没多大会儿,就咽了气了。

   瞎眼姑奶奶看不见东西,她抹了抹溅到脸上的血,艰难地喘息了一阵,侧耳听了听,估摸着小鬼子大概是死了。

   于是摸索着,使劲拔出了铜簪子,又哆哆嗦嗦地用炕被,把铜簪子擦了又擦,才郑重地揣进怀里。

   这是她最后的依仗,绝不能有失。

   做完这个动作,瞎眼姑奶奶的力气,差不多已经耗尽了。

   她歪着脑袋,侧耳又听了听声音。

   隐隐约约听见听见自己旁边发出“呜呜呜”、“嗯吭嗯吭”的声音。

   像绝望地幼兽在悲鸣,又有点像小孩子细弱地呜咽声。

   瞎眼姑奶奶循着声音摸索过去,摸到了孩子稚嫩地脸蛋、头、肩膀,胳膊·····

   最后摸到了捆住孩子的布条。

   她抖着手,费了很大地力气,才帮其中一个孩子解开布条。

   孩子一被解放了双手,立刻掏出自己嘴里塞的破布,“哇”的一声,就哭出声来。

   瞎眼姑奶奶赶紧摸索着捂住孩子的嘴,急急说道:

   “快别哭,别出声!不然把鬼子给招来,会杀了我们的!”

   这小孩儿叫方胜,忙狠狠点了点头,表示他保证不哭了。

   他可是跟着哥哥们,一起在少年团训练过的小孩啊,绝不是旁边那几个只知道哭哭啼啼的孩子可比的。

   他懂事儿着呢。

   但瞎眼姑奶奶眼睛看不见,自然也看不到这小孩儿点头表示不哭了。

   因为怕自己也松手,孩子继续哭下去,会被日本鬼子发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