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我开局就离京就藩

第194章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土地问题已经涉及到大明的诸多藩王!

   相比之下,像宦官、外戚、权贵以及士绅大族这类群体还相对好处理一些,但大明的这些藩王可就不好办了啊!

   朱祁钰内心充满忧虑。

   他深知一旦推行税收改革,意味着所有土地都将被纳入征税范围,而那些藩王们极有可能会借机生事。

   毕竟,大明已经连续有两位藩王登上皇位,很难保证其他藩王不会心生觊觎。

   尤其是洪熙皇帝那一脉,除了朱瞻基和朱瞻墡之外,还有足足七位藩王呢!

   他们之中说不定有人正蠢蠢欲动,企图效仿前人,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这种局面实在令人堪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权力斗争。

   看来此事还需要仔细思量,等待时机。

   最近几年,不是进行田赋改革的好时机。

   江南豪绅之事后,肯定有不少人希望朱祁钰有个什么意外。

   眼下,朱祁钰还没有站稳脚跟,需要徐徐图之。

   先解决草原上的瓦剌,为土木堡之变牺牲的将士们和文武大臣报仇。

   然后开疆扩土,拿下建州、海西和海东,将其彻底变成大明的国土。

   朝廷税收这块,还是要重点依赖商税,大力发展商业。

   税收对于大明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它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更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后世许多人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诸多方面。

   如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以及满清入侵等。

   然而,这些因素固然对明朝的衰落产生了影响。

   但实际上,明朝最终走向覆灭的根源在于财政的崩溃。

   明朝中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一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或佃户,他们无法承担沉重的赋税负担;

   另一方面,官僚集团的贪污腐败使得国家财富流失严重,而军事开支的不断增加也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此外,明朝还面临着外部侵略和自然灾害等挑战。

   例如,满清的崛起和频繁入侵给明朝边境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同时也加重了国家的军事负担。

   而自然灾害的频发则导致农业欠收,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难以有效地筹集资金来应对各种危机。

   税收收入减少,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国家陷入了恶性循环。

   最终,财政的崩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因此,税收问题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税收问题,从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朱元璋出身于贫民,当过乞丐,做过和尚,没文化,造反出身得天下。

   一辈子活得焦虑不已,他嫉妒、恐惧、极端、残忍、控制欲强、缺乏安全感,唯独怕别人抢了他家的皇位。

   于是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做藩王。

   朱元璋一辈子拿自己和刘邦比较,模仿他的做法,琢磨他的想法,因为只有他俩是平民出身造反,英雄总是惺惺相惜得。

   朱元璋效仿汉朝高祖皇帝,以亲王封藩来拱卫“家天下”。

   将大儿子朱标要继承皇位当太子,其他的,统统一律封为各地藩王

   这样安排有一个好处,以后出了事,总有自己血脉的孩子能当上皇帝。

   这是典型的地主小农主义的思维作祟。

   藩王分封了,但历史总是造化弄人,他们都想防备外人造反,恰恰搞了藩王分封的都是藩王们自己先造反了。

   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明有靖难之乱。

   前面的朝代,不管怎么说,最终都是中央政权平定了叛乱,掌握了话语权。

   唯独到了明朝,造反的成功了,燕王朱棣夺了皇帝侄子朱允炆的权,登上了铁王座。

   这就尴尬了,朱棣出身藩王,他总不能废了藩王。

   那样相当于猛抽自己耳光说自己是造反贼,也不能不管封藩制。

   以后万一再来一个燕王怎么办?

   自己的儿子们也要失踪于火灾中吗?

   朱棣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主意。

   按历史惯例,藩王在封地属于有相当权力的诸侯。

   有行政管理权,有自己的军队。

   朱棣把这些藩王的权力全废掉,只保留了给藩王的经济特权。

   国家给藩王丰厚的俸禄,给藩王封田,相当于好吃好喝把藩王养起来。

   其余的事情都不允许藩王去做,连出封地也不行。

   这个办法有效防止了藩王作乱。

   但是,却给国家财政留下了巨大的隐。

   别小看这些藩王群体,一生二,甚至一生十,十再生百千万,古代晚上没什么好的娱乐活动,这些养尊处优的王爷们只好拼命造人。

   到后面指数级裂变,明朝朱姓宗室人数猛增,以至于后期成为尾大不掉之势。

   明代藩王制度是世袭罔替。

   亲王的长子也是亲王,其余儿子降一级就是郡王,郡王的长子是郡王,其余儿子降一级变成镇国将军,以此类推,直到奉国中尉,岁禄二百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