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20章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听闻这绝岛之矿后,孔明便拿着直尺起身。

   将直尺贴在地图上简单丈量了一下长安与洛阳的距离,炭笔在尺子上打了记号。

   然后挪动直尺向下,比来比去,孔明叹了口气:

   “从扬州起船至这绝岛,往返至少有三万里之遥。”

   其中意思也很清楚:咱们就暂时别惦记这个了。

   刘备倒是很乐观:

   “如今我等只需精研算学,试造新海船,只需循序渐进,则海权之先机自可入手。”

   ”如此一来,莫说绝岛,我等更是能以海师利舰巡视西洋,以传汉名。”

   毕竟那清王朝数十万人败于二十几艘这个盖伦船的战绩,便已经将战舰的强势之处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他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内崇算学,外取西洋《原本》,上究天文,下察海理,兴海师造强舰,则炎汉之兴,便已近在眼前。

   这是一个无比清晰,且触手可及的未来。

   这个未来庞统也心情激荡,当即就想起来了孝武皇帝的自夸,并轻声念了出来:

   “际天接地,人迹所及,咸尽宾服!”

   彼时闽越国作乱,南越国乃是汉之臣属,于是将此乱告于孝武皇帝。

   淮南王引经据典劝阻孝武皇帝出兵,但“帝不听”。

   结果听闻大汉出兵后,闽越举国皆惊,发生内乱。

   闽越王之头被其属下献于孝武皇帝,以熄帝怒,

   事后武帝传旨将此事告知于淮南王,并将此语作为大汉的目标。

   孔明同样大笑,大声吟诵出由大家班彪所书之文: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在孔明看来,大汉一贯所求很简单:

   我的疆域,我说了算。

   就因为这个最简单的要求,汉继四百载,志士仁人前仆后踣,终灭匈奴,得北疆安宁。

   而如今,孔明不才,愿以绵薄之力,复承汉统。

   开算学,兴治学,制工学之统,扬科学之名。

   为后世子孙,谋先发之机也。

   于是成都府衙的气氛愈发融洽。

   张松说若是等益州之事忙完,一定要去这朱崖看看。

   刘巴在一旁笑嘻嘻撺掇,称都到朱崖了,何妨出海一观?

   比如,去看看那汪大渊去过的古里地闷银器有多好看?

   张飞还在那边难以置信这英人竟能将百万土人屠戮一空。

   庞统则很冷酷的指出,蛮种的族类之争就是如此,夷族绝祀灭种据地。

   不过旋即庞统就摇头表示我华夏自不这么野蛮,千年后也才不过百万人而已,如今很可能也就几万人,处理方法多得是。

   比如令其“认祖”,比如以富庶之地易之,比如将佛教徒扔过去等等等等。

   不过详细办法庞统是没打算和张飞说的,毕竟这事儿还挺遥远。

   不过由此庞统也下定决心:绝不能英年早逝!

   ……

   甘露殿中李世民长吁了一口气。

   此前对于海洋到底有多富庶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但这个答案让他对于这海洋的渴望再也按捺不住:

   “千秋之业,自海而始。”

   而此前因疆域太大而无法有效控制所产生的忧虑,在此刻也缓解不少。

   让西域成为大唐的走廊,让南海成为大唐的内海。

   只要能成,这千秋之业,还有谁能与朕比肩?

   想到激动之处,李世民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重重一拳砸在桌案上,让同样满心期待的刘仁轨吓了一跳。

   “陛下?”

   李世民摆摆手,略有不好意思,不过看着刘仁轨,眼神略有期待:

   “正则能海战扬名,可是少时有奇人授海战之法?”

   刘仁轨实诚的摇摇头:

   “陛下,臣乃汴州人,少时粗通水性,不懂水战,更遑论海战。”

   李世民顿时有点失望。

   刘仁轨无疑是一个令他惊喜的人才,但如今海上有如此宏图,仅仅一个刘仁轨就有点不太够用了。

   故而随口一问,便是想要看看是否有在野遗贤,但这么看来果然还是多想了。

   随即李世民自嘲一笑,看那后世驳杂学识可见学无止境,哪有那么多生而知之的贤才?

   还是要往治学倾注心血啊!

   心中沉吟着,李世民在甘露殿扫视了一圈,同时在心中将李世积、刘仁轨、房玄龄、阎立德等人记在了心上。

   后辈说的清楚,因此他大概也能梳理出来,想要建海师的话,海军将士、算学研习、船舶改造,三者缺一不可。

   若要出海,那海船便干系甚大,再由将作监司掌造船就不太合适了,那……

   增设靖海司?不,还是等待会儿将这几人留下商议决定吧。

   沉吟了一下,李世民抬头才发现刘仁轨还在认真瞧着他,明显还在疑惑皇帝为什么这么问。

   将那些想法暂时驱散,李世民亲切问道:

   “那正则可懂算学?”

   说到此刘仁轨略有不好意思:“不甚懂。”

   李世民点点头:

   “既如此,便先入国子监修算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