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第一贡生

第二百四十七章 您就从了吧

大明第一贡生 一语不语 2087 2024-06-06 20:28

  朱佑樘在乾清宫召见了内阁三人,及新任的翰林学士王鏊。

   只问一件事。

   就是有关《大明会典》修撰进度的。

   刘健作为首辅,代表翰林院回禀道:“……《皇明祖训》已修撰完毕,还需校对;《明律》修撰进度过半,《诸司执掌》修撰进度尚不到三成……”

   说得很多,主要在提修撰中的困难,而刘健也特别提到了一个人是不可或缺的,“……前翰林杨廷和在修撰《诸司执掌》中尽职尽责,查阅和校对多由其亲力亲为,其离京返蜀后,其差事多有不可替代,还望陛下将其早日召回。”

   “嗯。”

   朱佑樘只是点了点头,看着一旁的萧敬道:“新都县有消息了吗?”

   萧敬道:“未有。”

   朱佑樘道:“回都回去了,说好四个月回来,给他翰林学士的职位,朕会食言不成?《明集礼》修撰可有进展?”

   “这……”

   刘健也很为难。

   先前在提到修这样一部法规着作时,是提到要把洪武初年的《大明集礼》也重修一遍,但因为太费时费力,别的基础内容都没还完成,自然就没精力去修这个。

   谢迁出面补充道:“目前翰林院人手不足。”

   他是想提醒皇帝。

   太子出阁读书之后,翰林体系的任务加重,再加上这一届连庶吉士都没遴选,别看只是二三十名庶吉士,但在修书方面由他们打下手,往往能事半功倍。

   其实谢迁就不能说,修撰进度不快,主要还是因为之前作为“副总编撰”的程敏政落罪被夺职,如果全靠这群政客的阁老去修书……那估计修到下辈子也不会有什么进展。

   至于王鏊,虽然现在是掌院翰林学士,但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给太子上课这件事上。

   “那就是没有进展了。唉!”

   朱佑樘叹口气道,“倒是有一人,似乎对修《会典》之事,颇有心得,他还私下里修撰了一部分的典籍,朕准备找人考证和勘验。”

   内阁三名大臣和王鏊一听,本能以为,皇帝口中的人应该是程敏政。

   如果是目前翰林院体系的人在做这件事,皇帝大可不必单独来跟他们说,除非这个人目前不在翰林院中。

   除了程敏政,还有谁不在翰林院,在修《大明会典》这件事上,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呢?

   “陛下,朝中各臣僚当各司其职,不该有职位上的僭越。”李东阳提醒。

   这是为防止程敏政过早复出。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阁三人对程敏政没有表现出公开的敌意,但其实他们是程敏政事件的始作俑者,别人做事也都是看他们的脸色。

   朱佑樘道:“僭越吗?倒不至于,他平时心思就很杂,不过目前此书还在交人初步勘查,待过几日之后,时机成熟,便送到翰林院内,以供查证。”

   内阁三人听得有点迷糊。

   听这意思,书修得差不多了?

   那到底是《大明会典》中所包涵的哪一部?

   “陛下,不知是何人,所修的何书?”王鏊替内阁三人问出口。

   朱佑樘叹息道:“也就直言了,是秉宽……”

   又是他。

   这是四个人最直观的想法,连王鏊都觉得,这个自己曾在江南乡试选拔出来的举人,如今大明的状元,有点太抢眼了。

   “也不是哪一部,而是《会典》全书,至于具体修撰得如何,朕并不知悉,回头再看吧。”朱佑樘显得漫不经心。

   倒不是说他看不起张周,若真觉得张周力不能及,他就不会提前找这四个人来提这件事。

   他是觉得。

   就算张周修得再好,因为触碰了翰林体系最基本的利益,别人也不会待见,成书之前必定被人各种挑刺,好也会被说成不好。

   提前跟大臣打一声招呼,也算是讲理。

   提醒这四位,不管张周修得好不好,不要去打击他的积极性。

   谢迁道:“陛下,以一人之力,只怕是难以成书吧?难道他背后还有人相助?”

   “朕也不知。”朱佑樘道,“不过据东厂传报,昨日里秉宽已将此成书交给国子监祭酒林卿家看过,林卿家对此并未挑出任何的问题来。”

   “他……林侍郎似并未参与到修书中来。”谢迁又在提醒。

   就差说,林瀚他懂个屁啊?

   不过刘健却从中听出不一样的意味。

   张周的书看来是修到差不多了,居然都敢拿出去给人看了?

   就算林瀚未参与到《大明会典》的修撰,但林瀚可说是学界目前的扛把子,连他都挑不出毛病的书,看来完成度非常高,而且在考据方面应该也很严谨,不然以林瀚的脾气,他会为了迎合皇帝和张周,看出问题而不说吗?

   朱佑樘继续道:“朕也不是说就以秉宽的底本来刊发,而是以他的底本作为参考,希望能对修《会典》形成帮助。几位,没什么意见吧?”

   刘健道:“陛下,老臣并未见过此底本,不知可否……也可以先行勘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