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御史大官人

第100章 日记与空盒!

御史大官人 水里捞鱼 2134 2024-05-27 01:43

  这个答案,不言而喻!

   城外狼卫的出现,引出了漠北王萧尔沁这只“狼王”,而徐安将两案主谋的身份特征施加在他身上,竟意外发现有出奇的“吻合”之处。

   得出的假定结论,就是萧尔沁在当年受封之时就已经有了反心,而且从李放通敌案开始,就在设计为自己的夺权之路扫清障碍,不无狠辣之心。

   如果这一假定是成立的,那么朝廷目前的形势便不容乐观。

   萧尔沁几乎拥有了所有谋反成功的先决条件,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此役似乎胜负已定。

   所谓天时,指的便是:先太子的病逝,让萧尔沁“除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和障碍。

   萧尔康一死,朝中皇子再无人比得上这位功勋卓着的“天策上将”,皇帝要立新储君,唯他不出其二。

   城中的另外七大皇子,原则上虽也有顺位的资格,但云泥之分,珠玉与片瓦怎能相提并论?

   相比之下,萧尔沁就是云与珠玉,其他皇子就是淤泥与片瓦!

   是皇帝,都知道该怎么选!

   在这种情形下,老天爷俨然帮了萧尔沁一把,让他无形中自动获得了太子之位。

   最关键的是,皇帝还暗中为他准备了两块垫脚石...

   所谓“地利”,借唐慕清之手“自戕”的狼卫首领已经亲口承认,他们就是覆灭台府的杀手。

   间接证明,萧尔沁就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但京都守卫森严,司衙众多,眼线遍布,狼卫要想在这里独立完成这样庞大的刺杀行动,显然是不能轻易做到。

   结果,他们非但做到了,甚至还做得几近完美。

   若说...其中无人帮助,那便是天方夜谭。

   狼卫的背后,必然还有帮凶斡旋、掩饰!

   换言之,萧尔沁这些年来,虽甚少回京,但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朝堂内部。

   内阁三部的嫌疑,与兵部原侍郎,曾经的亲卫团统领陈烈之死,便是佐证!

   在京都,这位漠北王也有一群隐匿的党羽在,关键时刻可助他夺取大权!

   乃至可以说,有了这群党羽的存在,京都也算他的势力范围!

   而“人和”,就更加不必说了。

   如杨宣所说,萧尔康因固守燕云要塞,拒攘蛮族人入侵有功,在外深得民心,极具威望。

   尤其是在燕云九州,更有“贤王”之名。

   一旦皇帝将他册为新太子,再授意他除去吴应雄与骆家这两块垫脚石,那他的威望必将达到巅峰。

   说能一呼百应,也并不为过!

   天下人心归服,大权不入漠北王之手,更入谁人?

   有了这三大先决条件,萧尔沁大业可成。

   不过微妙的是,这些看似已成定局的结论,都只是徐安等人的一番猜测,并无实证支持。

   即使上告皇帝,也不足以令人信服。

   萧尔沁似乎也想到了这点,所以并未刻意掩饰狼卫的身份。

   相反,如果此时徐安等人贸然去皇帝面前告发,没有实证,不能让皇帝信服的话,反而会致使己方身陷囹圄。

   毕竟,断案讲究实证。

   没有证据,就相当于诬告。诬告未来的太子爷...九族都不够杀头!

   萧尔沁派来几十个狼卫送死,看似是愚蠢之举,实则却是一种警告,一个圈套。

   徐安等人若是去告发,就会陷入诬告的漩涡中,自寻死路。

   但无可厚非,查案就是如此。

   你必须先有大胆且合理的猜测,初步确定了自己侦查的方向,才可全力去寻找证据。

   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说什么要先根据线索去寻找证据,有证据支持,才能形成合理的推论。

   只是...你连一个潜在的侦查方向都没有,又怎会知道哪些线索有用,证据又怎么来?

   就好比在一个凶案杀人现场,首先要做的,便是根据现场环境线索,在脑中先有无数种主观且大胆的推论,为案件做出定性。

   是自杀,还是他杀!

   细分出来,是为什么自杀,他杀的动机又是什么?

   聪明且独立的侦查员会先有自己的认定,并根据所有“可能”的方向去调查,找出证据并逐一排除不合理的因素。

   这便是所谓的主观认定,客观求证!

   也是当初徐安在从卷宗中怀疑内阁三部有协同作案嫌疑后,第一时间便立马组织唐慕清举兵突袭的原因。

   你要是等到有了十足的证据才做突袭调查,那么黄花菜都轮不到你吃!

   这一刻,在主观上,徐sir已然认定萧尔沁就是幕后的首脑。

   但他需要证据!

   所幸的是,在这两起具有因果关系的案件中,他无需从头开始客观地求证自己的猜测。

   因为,孙鹤已经替他做好了这一切,只要孙鹤密盒中的证据指向萧尔沁,那他就必定是主谋无疑。

   听了唐慕清的这个猜测,书房中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之中。

   唐中丞居然在质疑先太子萧尔康的“病逝”并非偶然,更加使得萧尔沁谋反的嫌疑加剧,同时也让几人震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