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之白衣天子

第1146章 双龙会洞庭君山

明末之白衣天子 白石源中生 2108 2025-10-31 12:49

  吴三桂也疑惑地看向方光琛,在他的心里,是想要方光琛的弟弟方光扬为使者的,可以保障计策更好的执行。

   不曾想方光琛却是直接说道:

   “国相身为陛下的心腹,又兼有‘半儿’之名,自然分量足够。

   当然如果陛下不放心,可以让臣弟光扬为副使,注意要将陛下当初起兵的无奈之处说清楚,更要强调大周如今尚有精锐的百万大军,如果真的杀到最后,胜负未知。”

   “对对对,朕当初也是昏了头……

   为小臣迷惑,如今愿意为了天下和平,自愿去帝号,存宗社,希望对方不要逆天而行……太强人所难……”

   吴三桂向夏国相叮嘱道,夏国相见无可避免,只得躬身应命。

   五日后

   吴三桂的使者夏国相和方光扬出现在了五百里开外的岳阳城,拜见了本地中汉国文武的最高官员令狐云湘,说明了想要和谈的想法。

   令狐云湘不敢擅专,派人以六百里加急的形式报告给了身在重庆的中汉国皇帝张鹿安知晓。

   张鹿安当即派人告诉令狐云湘,让他告诉吴三桂的使者:

   “如果真有诚意,就让吴三桂在洞庭湖上相见。”

   张鹿安的这个决定遭到了中汉朝廷上下文武官员的一致反对,张鹿安却是胸有成竹地说道:

   “大家要相信我们水师的实力嘛,再说了,朕去洞庭,又不是与之交战,只是去见一个故人而已。”

   张鹿安身边的张煌言和钱澄之却从大局考虑,相继劝说道:

   “陛下不要忘记了登基之初对亿兆黎民的承诺,吴三桂留不得。”

   张鹿安解释道:

   “正所谓先声夺人,朕不能让天下人觉得破坏和平的是我们,此为其一;

   其二,朕没有打算放过吴三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吴三桂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罪人,而且是罪无可恕的那种。朕不过是为大军云集来争取时间。”

   按照张鹿安的诏令,令狐云湘接见了吴三桂的使者夏国相,赞赏了吴三桂“去帝号”的想法,如实传达了圣旨诏令。

   令狐云湘的态度使得夏国相觉得“议和”大有可为,对方更为尊贵的“中汉皇帝”都愿意亲自出面会谈,本身武力值高出不少的吴三桂没有理由拒绝。

   只是当夏国相和方光扬回到衡阳复命的时候,张鹿安的提议却被多疑的吴三桂所拒绝,他认为中汉军水师力量强大,一定是有着“擒敌先擒王”的想法,因此不愿意就范。

   见吴三桂是这种态度,原本反对议和的夏国相反而坐不住了,当面劝说道:

   “陛下,如此一来,倒是我大周有意回避和平谈判,到时候天下议论纷纷,必将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

   一同前往岳阳议和的方光扬也劝说道:

   “陛下切勿担忧,如果他们中汉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害应约前往会谈的对手,必将会遭到天下人所耻笑。

   当初的霸王项羽都没敢杀害刘邦,不才成就了大汉数百年江山吗?”

   吴三桂听完后心里出现了动摇,转而询问方光琛道:

   “方爱卿,议和是你出的主意,你看呢?”

   看到吴三桂公事公办的问法,方光琛一躬到底地说道:

   “臣以为,可也。

   不过,他们既然已经释放了诚意,我方岂可落后?

   不如先行去掉帝号,到时候更显我方诚意。”

   吴三桂不明所以,也早就意识到自己当初直接称帝的荒谬之处,便点头同意,当即下令“去帝号”,改成“周王”,将圣旨改为“王诏”,并再派夏国相前往岳阳确认会谈时间、地点、保卫、形式和流程。

   中汉方代表令狐云湘出面接见了夏国相一行人,代表中汉方确定了时间为重阳节当天。

   夏国相表示了认可,并提出“大周国主”吴三桂已经去除了帝号,改称“周王”,令狐云湘对此再次表示了认可,也传递了示好信号,下令前锋将领马德率兵放弃汨罗,舍弃了上百里领土,返回岳阳城外扎营。

   夏国相满意而归,回衡阳告诉了吴三桂,吴三桂原本紧绷的神经开始舒展,下令犒赏全军。

   夏国相带来的消息,却相当于吴周将领的“从龙之功”大打折扣,使得吴三桂麾下部下将领如猛将高得捷、陈尧元、王绪等人气沮,对吴周军将士的士气有所打击;

   与此同时,另一些将领如韩大任、张化龙等将则是心中大安,毕竟如果能够享受和平,谁愿意去打仗呢?

   吴周军中将士的心气也因此懈怠不少,都在日夜期盼着双方能够尽快达成“和平协定”。

   趁着这段时间,中汉朝廷却在拼命地调兵遣将,先后组织了北面令狐云湘攻击军团、东北面张华攻击军团、东南面陈利六攻击军团、南面程万里攻击军团、西南面索忠信攻击军团和西面张鹿声攻击军团,分别云集在岳州府、南昌府、赣州府、韶州府、桂林府和铜仁府六个前沿阵地。

   另外,针对云南方面的吴周军,中汉军也组织了大将张勇在东面的安顺州组建东面攻击军团,让赵良栋在泸州府组建北面攻击军团,准备对云南发动全面进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