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开局去荆州救关羽

第751章 村中演戏

  随着马蹄声渐渐远离城池,刘禅一行人来到了一个名为“丰泽”的村落。

   这个村庄是去年初兴建的,能供千余人在此定居。

   为了契合大杂居推动族群融合的政策,敦煌官府将附近的羌人、西域的俘虏和中原迁过来的世家族人聚拢到此。

   为了让百姓在凉州荒莽之地长久居住下去,官府在村子周围开垦了万顷耕地,还有从祁连山引水灌溉的渠道。

   村内更是系统的修建了厕卫沤粪设施、排水管网、贯穿每家每户的坎儿井和石板路、诊所、学堂等基础设施。

   按后世的话来说,这里就是【重点扶持的样板村】,算是这个时代的新农村建设项目。

   而且,丰泽的建设标准是最高的,若是这里建设的不好,便说明整个敦煌乡村建设的都不好,别的地方就不用去视察了。

   如果这里建设的好,那仅仅代表这里好,别的地方有待考察!

   ********

   正午时分。

   马蹄哒哒,很是轻快。

   两匹骏马驮着阿斗和黄皓进入丰泽地界。

   阿斗举目远望,立刻被眼前的一幕幕景象所震撼。

   只见原本干旱的土地上,有一条清澈的水流沿着堆砌整齐的石质渠道,自南方的祁连山方向,一直流向丰泽。

   总渠道在村的南侧分成三个支流:

   一支灌入坎儿井,将水引入村落,另外两个支流流入灌溉渠,顺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渠道,流向四面八方,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阿斗下了马,沿着灌溉渠前行,来到了一片广袤的农田。

   一望无际的庄稼在夏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一片生机盎然。

   东边的屯民们正忙碌的收割高粱,西边的屯民在即将成熟的谷子田里劳作。

   北边的棉花田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在这片田野的尽头,几座高大的风车映入眼帘。扇叶缓缓旋转,带动着轴承和磨盘,帮助屯民将上个月收获的小麦磨成面粉。

   阿斗站在田埂上,凝视着这片富饶的景象,心中成就感爆棚,心道:

   “千百年来,我华夏民族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改造着中华大地的生存环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可胜天的奇迹。

   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建安丰塘,引淠水入白芍亭东成湖,打造了淮河鱼米之乡;

   战国时魏惠王修建鸿沟,沟通黄河和淮河;春秋时吴国在扬州开凿了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构建了黄、淮和长江流域的交通大动脉。

   秦昭王时蜀郡太守的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成就了丰饶的天府之国;秦始皇用韩国水工郑国修建了郑国渠,造就了八百里秦川的富足;

   西汉武帝年间凿穿七里宽的商颜山,挖通了起自征县终到临晋的龙首渠,灌溉了一万多顷盐碱地。

   华夏民族的祖先经过无数的艰辛,把时常泛滥的黄河中下游变成了富饶之地;

   把云梦泽改造成了丰盈的鱼米之乡;

   把瘴气弥漫的原始雨林变成了温婉的江南,把荒芜的辽东北大荒改造成华夏粮仓……

   现在,在自己的治下,祁连山下即将出现一块养育百姓的沃土。

   阿斗相信只要控制好用水量,不盲目扩张耕地,此地定能丰衣足食。”

   想到这,阿斗的眉头皱了起来,似乎想到了什么极坏的事情,阴郁之气久久不散:

   *********

   “哒哒哒……”

   这时,他们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阿斗回头去看,见马岱等一群凉州高级官员策马而来,奔到自己身前,急匆匆的跳下马拜道:

   “陛下,臣等没能在侧陪同,有罪啊!”

   阿斗一叹:“想微服私访、查点事情真难啊!”

   他沉声道:“朕就是想自己出来走走,你们跟过来作甚!”

   马岱道:

   “陛下万金之躯,怎能在没有人护驾的情况下出城视察呢!”

   阿斗笑道:“朕在敌人的领地都敢自行游弋,在大汉的领土上,还不敢视察了?”

   他看了看诚惶诚恐的众人,又是一叹:

   “尔等既然来了,就给朕做个向导,介绍一下你们的政绩吧。”

   马岱闻言长舒一口气,先派人去丰泽村里“报讯”,又向着楼过一招手,让他在前面带路。

   阿斗就此和众人一起继续前行。

   刚刚进入村庄,就见到七八位老农热情地走上前来跪拜,为首的一人“细皮嫩肉”,高声道:

   “陛下远涉而至,殊为劳顿!瞻吾地之蜀黍,粒粒饱满,实为丰年也!”

   说着,他身边一粗犷之人捧起一把刚收割下来的高粱,呈到阿斗面前。

   阿斗端详着高粱米和那人手上的茧子,皱了皱眉头,说道:

   “这都是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细皮老农听了阿斗的话,高声道:

   “幸赖府衙筑渠以灌溉,遣士卒垦田,并施粪肥之丰,是以吾等庄稼得以繁茂。斯地之民,皆感恩戴德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