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晚清古董之墓靴风云

第157章 上山进洞

  老李并不是想盗财宝,他五十多岁了,孑然一身,对钱财看的很淡了。

   他是太高兴了,干儿子一下子娶了两个老婆,他这些天开心。

   老李有个毛病,开心了闲不住。

   他十多年不盗墓了,现在,他一开心,打算见识一下这个悬棺。

   悬棺,至今算是难解之谜,它从商周时期到明清都在延续。

   至于怎么吊上去的,古代应该是通过木头栈道修建而成,因为至今还有木板遗迹。也可能使用绞盘。

   这天,天气很好,秋高气爽。

   张文龙带着青黛和兰蕙四处玩去了,余猛也新婚燕尔,一起游山玩水去了,陈二爷和六爷依然去茶楼喝茶。

   老李耐不住寂寞,他找到了梁风。

   梁风把孩子丢在客栈,他也好奇墓里啥样?他没有盗过墓。

   于是就和老李一起上了山。

   他俩带着短枪和柴刀,还有长长的绳子。

   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山并不高,山崖上很多溶洞,下面是溪水。

   按理说盗墓应该晚上进行,可是二人艺高人胆大,他们大白天去了。

   白天适合爬山,武夷山不仅仅有很多悬棺,还有很多毒蛇。

   武夷山毒蛇种类全国算多的,他们晚上爬山很容易被咬。

   他俩先在山崖下溪水旁看好了一个山崖上的大洞,那里面有棺材。

   老李看这地形适合盗墓,他的身手能从山顶上下来。这个洞离水面几十米高,万一出了意外,可以跳水,不至于摔死。

   而且这里人迹罕至。

   老李和梁风观察完地形,老李捧起溪水洗了把脸。他的脸很沧桑,还有一道刀疤,那是他一生的记忆。

   洗完脸,他精神一震,这时候大概中午了。

   二人紧了紧腰带,爬上了山顶,梁风把绳子一端系在山顶一棵大树上。

   老李把辫子咬在嘴里,腰插短枪和柴刀,把绳子另一端系在腰上,慢慢的从山顶爬了下去。

   爬下去很快,不一会儿,老李就顺着绳子爬到了洞口。

   梁风在山顶上把风,他身边还带来一个大竹筐。

   老李进了洞……

   洞窟内部极为狭小,仅有五六米的深度,高度更是不到两米,再加上洞穴底部向外倾斜和湿滑的地面,几乎让人无法立足。

   一座长达四五米的船棺,就稳稳当当地停放在洞窟靠左的位置。

   这里面很狭小,老李弯着腰,慢慢凑近悬棺……

   这个棺材的外形类似于乌篷船,只有中间挖空,用来盛放墓主人的尸骨和陪葬品。

   棺盖中间有一条一巴掌长的缺口,前后又各有两个孔。

   这些痕迹应该是象征着船桅杆的插孔,整具棺材除了保护尸体以外,还承载着某种文化信念,古越人认为船是个神圣之物。

   除了独特的外形,船棺所用的木材也十分特别,老李用手指敲了敲棺材,这个棺材用的是楠木。

   闽楠是武夷山的特有品种,其特点就是质地坚硬不易腐烂,还有一股幽香缭绕。

   用现在鉴宝节目专家术语来介绍:从工艺角度来看,这具船棺造型规整,轮廓流畅,四周呈现清晰的直角,棺盖与棺体嵌合的十分紧密,棺材板壁加工平整。

   这种工艺水平,显然不是用粗糙的石器就能完成的。

   老李很好奇这么重的棺材如何放入这个狭小山洞的,这山洞离水面有五六十米,古代时期也没有起重机。

   如此沉重的棺木即使在如今想要放入悬崖峭壁中,也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更何况是没有机械辅助的数千年前?

   有一位明代的文人提出了一种猜想,他认为悬棺最开始并不是悬空的,远古之时水位高涨,溪流浩荡,放置悬棺的洞窟十分接近水面。

   古人只用乘船靠近,再将船棺放入洞窟就行。

   后来水退了,就成为了如今的悬棺景象。

   这种说法倒是有理有据,可惜在科学上不太成立。地质学家表示,如此巨大的水位落差至少需要千百万年的演化,不太可能是在两三千年就迅速改变的。

   老李看见棺材两侧分别凿有一个长方形孔,两个孔相对的棺盖上,留有绳子的勒痕。

   老李精通丧葬学,而且盗墓无数,他对棺材下葬方式研究的很透。

   他推测这两个孔很可能是用来扎绳子的。

   可能是有人先从山顶把绳子抛下来,再由山下的人栓紧船棺,待船棺与崖洞水平时,提前等在崖洞中的人用铁钩把船棺勾进去,放到合适的位置。

   他猜想的符合逻辑,别说一个棺材放进山洞,几千年前金字塔都能修造出来。

   那些巨石不是一样摞起来?

   洞穴太狭小,老李个子很高,他弯腰太久,出了一身汗……

   他用柴刀慢慢撬开棺材板,里面露出了尸骨……

   因为年代久远,尸体早已腐烂,里面有鱼和鸡鸭的骨骼残留,骨头都快石化了。

   看样子这些动物是陪葬品。

   老李有点扫兴,没发现啥值钱的东西……

   他用柴刀扒拉着棺材里的尸骨残骸,一些破旧的丝织品碎片下面,露出一块古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