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的姑父叫朱棣

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运海运

我的姑父叫朱棣 青史尽成灰 2094 2024-05-30 14:44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二百四十四章河运海运齐王朱榑从燕王府冲出来,风风火火,直接往天津冲去…阵阵寒风,裹挟着财富的味道,越是临近,就越是强烈。

   仿佛真有一座金山,堆在那里。

   而此刻的燕王府,徐景昌也在跟朱棣算账,他坚决反对,把海运码头转给齐王朱榑……如果不是打不过朱棣,他都想给这货俩巴掌,家不是这么败的!

   倒是朱棣,他一肚子道理,十分自信,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包括太孙朱瞻基都在,尤其是小好家伙,更是瞪圆了眼珠子,握紧拳头,他可要好好听听,犬祖父又浪费了多少钱财!

   朱棣看不得这几个家伙审问犯人的目光,抢先发言,“朕早就思量过了,而且此事也问过夏尚书,他的意思是废掉海运,改用漕运。朕觉得夏尚书的看法不错,是你们算错了账。朕把注定要废掉的海运码头转给齐王,就算他能赚点钱,也绝不会很多,没必要大惊小怪的。”

   徐景昌一听夏原吉的建议,顿时怒目圆睁,看起来老夏这帮人还是有办法越过自己,跟朱棣联络的……朱棣也不会只听徐景昌的,那样岂不是真的成了偏听偏信的昏君!

   但是徐景昌坚决认为废掉海运,是非常荒唐的事情,夏原吉要不是算错了账,就是昏了头!

   “陛下,臣请取来地图。”

   朱棣点头,“好啊,朕也想瞧瞧,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

   朱棣让人去取地图,自己也拿出了夏原吉的奏疏。

   在这一边,朱高煦和朱高燧也都凑过来,君臣父子,热烈讨论起来……

   首先在很多人印象里,漕运是远不如海运有效力……明朝之所以维持漕运,并非航海技术不行。

   毕竟能攒出郑和船队,足见大明的航海技术够用。

   既然航海技术够用,那为什么还保留低效的漕运呢?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庞大的河运利益集团,阻挡了先进高效的海运……

   事情到了这里,似乎就有了完满的答案,可以痛骂既得利益集团,阻碍进步了。

   但是不要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在大元朝,是有海运的。

   而且元朝海运极其发达,最多的年份,需要从江南起运三百万石粮食,供应元大都的消耗。

   朱元璋北伐的时候,也是借用了海运,明朝君臣并非不知道海运的好处。

   但是在讨论是否延续海运的时候,主导财税的户部却提出了废海运行漕运的主张,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陛下,运河的弊端,显而易见。每年维护河道投入极大,运力有限。臣计算过,就算使出吃奶的力气,一年的漕粮也不会超过四百万石。而为了维持这点漕粮,需要动用几十万人。这还不算疏浚河道的民夫。朝廷耗费无数财力物力,如何比得上海运便利?夏原吉如此谏言,必是他恐惧海运,臣以为是万万行不通的。”

   朱棣不慌不忙,笑道:“徐景昌,你要是只有这点见识,只怕这次朕只能听夏卿家的了。”

   徐景昌一愣,朱棣的手指随即在地图上点了几处,徐景昌默默看着,突然,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

   自己是不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觉?

   以为海运一定优于河运?

   然后就没有仔细想想,为什么明朝之后的六百年,都坚持漕运?

   难道真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吗?

   徐景昌看着朱棣指点的几处……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山东、河南!

   猛然间,徐景昌发现了盲点。

   他急忙将目光转移到海岸线,尤其是长江以北的海岸线,渐渐的,徐景昌有了答案,原来如此!

   选择漕运还是海运,并不能只是考虑两种运输方式的优劣,而需要综合考虑全局。

   以如今的大明朝为例……主要的财赋重地,就是上面提到的几个省,而这几个省正好被黄河和长江两条水系贯穿。

   一条大运河,沟通南北,而且通过其他的支流航道,能蔓延大半个天下。

   尤其是华北平原,几乎都能囊括其中。

   这一点太重要了。

   大明的财税主要是粮食这种实物税。

   而实物税的最大特点,就是范围广,数量分散……大运河,加上黄河、淮河,几条水系聚集在一起,就宛如一只硕大的八爪鱼,盘踞在中原。

   以当下的情况来看,假如从山西起运一批粮食,大可以走黄河,经过河南,到达山东,然后进入大运河,再向北送去北平。

   其余中原地方,也都是如此。

   大运河提供的不只是一条水道那么简单,更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所有主要的财税重地,全都能通过最近的水系,通过航路,依靠大运河,到达想要去的目的地。

   效率高吗?

   谈不上!

   速度快吗?

   也谈不上!

   但是……这样的大运河,能把整个天下联系在一起,能让朝廷的财力物力,最快达到一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