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见男婴现在如此烦躁,并不在继续往下说,心想着老话说的好“少不看三国,老不看西游?”难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吗?
英子回想着,教男婴前前后后的经过,自己也开始渺茫起来。
从英子小时的各种经历,她自己感觉为人处世,最关键的就是怎样识人,不管是交朋友也好,还是工作也好,还是与别人共事也好,还是托人办事也好,如果我们对于人这方面不能进行识别的话,那么在社会上任何角落都有可能,受骗受苦甚至被别人耍弄。
英子心有感悟,如果自己对于识人这方面不能够灵活的把握,那么在社会上到处都是危险,但我们每一个人又离不开社会,所以在社会上练就一番慧眼识珠的本事,也是至关重要的。
英子经常记着小时候母亲跟自己讲过“人在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如果这句话只是单纯的只是良言箴语的话,也许太片面,有些让人不太懂的,有些人就会一味存防备之心,表现在脸上。但是在异乡孤身寡影,如果没有一个半个朋友来维护自己,那怎么可以在陌生的环境生存呢?
学校的课本里只能教授数学,文字,没人会教你为人处事之道,而在为人处世之道,大部分都是来源于生活经验,如果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认识到,社会上除了知识还有一方面就是能力,那么,能力指哪些能力呢?只是学习能力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识人能力,没错,不管在哪一方面人是少不了的,一个人怎么可以生活呢?所以英子此时一想就更加断定自己的判断没有错,虽然教男婴这些方面似乎过早,但是孩子接触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可能是我自己讲的太深奥,男婴并不能理解,有点被我的故事绕的云里雾里,这也很正常。如果要是想教这个,那首先从最开始最基本的方面来教也许就不用不去教非常深奥的,英子想到这里便打定主意还是继续教他识人的经验?
因为识人这一方面没有系统的科学论据,这一方面只能从上一辈的经验来揣摩吸取,如果每一个父母能从小就教授孩子,可能有一些孩子就会避免周围出现一些坏人,而不会把自己带入歧途,也很可能很早的时候识别出来便逃之夭夭,就会免除一大祸患。
在大人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可能长不大,但是在社会是残酷的。有一些东西必须要提前掌握,尽早识别,尽早远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相反,你越是单纯,越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利用,当你发现之后,无论用多么恶毒的话去谩骂,用多么卑鄙的话去形容他都没有用,到时哭之晚矣。毕竟事情只能发生一次,没有第二次,所以我们也是要为了这一次而做充分的准备,起码对于的判断会有一定帮助。
英子停顿了一会儿,因为像这种说教方式,孩子并不懂,只能潜移默化的进行教授。
“好了,我们不学这个,我们去玩别的好不好?”英子,想缓和一下男婴焦躁的情绪,在焦躁情绪下,无论任何人都听不进去任何意见,不管是心智成熟的还是未成熟的,所以劝人的时候一定不要在别人急躁的时候,而要在其清醒镇静下来的时候,慢条斯理的把所有的事情说出来。
人的感情也像是音乐,如果语调急速了,人的情感也会随着波动的,如果语调轻柔温婉,那么给人的感觉是平静而舒缓的,为什么有的人那么能走入别人的心里?而有的人挖空心思却一直走不到别人的心里呢?其原因,不无关系。
细想起来,在社会上大部分烦躁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温柔的人,这个温柔的人,可能是母亲,也可能是某女士,总之,只有温柔才能化解脾气暴躁,人心里的那份不安。如果仔细观察社会上好像冥冥之中就有这样一个安排,这说明什么呢?无论什么人都需要一份安静,只有性格安静的人才能给予性格暴躁人一个安静的环境,人安静下来才能感觉到舒适。
很多人在交友,往往凭借一种感觉。
有的人天生就有一种情绪感觉,敏锐的捕捉到别人觉察不出来的变化,冥冥当中就好像是天生具有一种适合交际的本能,这种本能如果要科学家去研究,也许并没有发现与其他普通人有什么不同,但上天好像是对这类人格外眷顾一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能碰到各种让人羡慕的人和事,这难道是偶然吗?
说起来可能有些偶然,当然是不可能偶然,几率对于所有人是一样的。那么另一个答案就是必然,其原因是什么呢?没有人给予研究,这属于心理范畴,但是有一个共同的表象,就是非常幸运的人往往都是善解人意的,往往从表现能看出人的内心世界的人。
难道连这个也算是识人中的一种吗?确实,识人首先就是识心,无论任何人,只有心里的事情被解开了,才会豁然开朗。
英子想教男婴的就是这一点,但是这一点有些人却说这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确实没人能说的清楚心里的感受。可是时间一长了,他就会让人能感觉到快乐,喜悦,悲哀,忧伤等等,所有的事情都好像能左右自己一样,这难道是心理学吗?有可能,心理学只是从科学上分析,但是这种识人之术,不能单纯的用心理学来解释,除了心理学以外,还有环境还有个人的价值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