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长生不死:我是历史一根刺

第165章 启氏逃到海边

  河道上,当先一艘二层楼船,长三丈,宽一丈五,船头尖锋隆起,一往无前的冲入城外大河。

   河两旁仅剩不多的几十炎黄士卒,纷纷射箭投矛,企图阻止大船离开。

   然而船队在大船的带领下,无所畏惧,顺河直下,一路往东。

   河道设计的颇有些巧妙,内城高,外城河面矮,内城里竟然还筑起了一道水坝。

   这时候水坝闸门升起,不断的将内河的积蓄用水冲向外河,加快河水流速。

   帝尧赶到时,船队已经从河道上溜走了大半。

   城内,只有少数人还在不停的把木舟木筏拖入水中,运送剩余的人和物资。

   帝尧此时手里兵力不足,只能勉强调动三四百亲卫前来围堵。

   忽然,东城门内又冲出二十辆尖角怪车,冲入炎黄军中,将这些亲卫冲散。

   尖角怪车冲散敌人,里面的士卒立即破坏怪车的关键器件,然后跳入河内的竹排。

   没等这些帝尧把亲卫收拢起来,启干带领残存的骑兵队,又杀了回来。

   两次冲杀,彻底将堵截船队的炎黄军队击溃。

   船队向东继续向东,连绵不绝。

   为首的旗舰上,启木带领剩余的长老们,转身朝启城匍匐跪拜。

   “列位祖先在上,启氏儿孙启木,今日不得已率族人弃城西迁。望祖先保佑我启氏不灭。他日重返祖先栖息之地。”

   随后是一片嘤嘤啼啼的哭泣声。

   帝尧望着远去的船队,并未再派人追击。

   羲仲不解的询问。

   “帝尧,为何不追。”

   “穷寇莫追,我无意与他决一生死。启木这一连串的出城之策,实属巧妙,我是望尘莫及啊。启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终究还是胜我一筹啊!”

   “那抓回的那些启氏族人该如何处置?”

   “越地物产丰富,需大量人手。就留他们继续在此地劳作。你去和其他氏族商议。愿意迁来启城的,可做启城之主。”

   “是。帝尧此法甚好。想必他们会为此抢破了头。”

   “那半途撤走的三苗部落如何惩罚?”

   “你派人从启城带些财物粮食,一一拜见三苗各氏族。废黜祝融氏,重新选个大首领。”

   “遵命!”

   帝尧在众人的拥护下,时隔近六十年,再次来到启城。

   他坐在长老议事殿的大长老位置上,望向城内,喃喃自语。

   “老师啊。你一手建造的启城,交由学生管理,也是理所应当的嘛。”

   启木只带走了一半的族人,剩下的那些是不肯背井离乡的。

   不过他们在启木等人的劝说下,为启氏族人的出逃,创造了机会。

   这也算是,启木不将他们视为背叛的原因。

   启氏船队沿河一路向东,他们终于进入了大湖。

   自从角湾被大海逐渐淹没,晒盐场也撤了。

   大湖这里就成了海岸线,启氏就在此建立了一个新据点。

   主要是造大船用的作坊。

   此处停靠着近五十艘尚未完工的大船。

   这些大船早在十多年前开始动工,是启木为了应对启河所说的大水灾而准备的。

   他还给过帝尧造船的图纸。

   没想到,这船提前用上了。

   船宽三丈,长十丈,高二层,可以载两百人之多。

   且吃水很浅,既能近海行驶,也可在大河大湖中航行。

   这个造船作坊不过四五百人,平日里忙于造船,闲暇时妇孺老人便负责晒盐。

   启城被围的时候,启木就派人命令他们隐蔽,不要回援启城。

   现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

   启木和一众长老商量,先在此建造临时营地,利用一年的时间,储备食物,修造大船。

   他们西迁原本计划是走陆路。

   但是启氏族人拖家带口,老弱妇孺较多,又有炎黄和三苗部落在路上堵截,西迁从陆路行进很难。

   启河曾给启木画过简易的华夏地图,有高山和大河。

   上面还标有启城和西方启城,以及三苗和炎黄的势力范围。

   启木将那份简易地图拿了出来进行分析。

   众长老们看过地图,觉得可以乘船沿着东面的大海向南,再途径两个大岛,然后到达华夏南方。

   他们认为乘船省力,可以免去族人们的辛苦。

   乘船到华夏南方,再向北,向西,都可以到达西启城。

   然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启河只是随意的画个简易地图,却是坑苦了这群启氏人。

   他们哪里会想到,那些看似平坦的地势,实际上到处是高山和河流沼泽,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以及毒虫猛兽。

   只是后话,暂且不提。

   启氏在大湖边扎下临时营地,开始补种二季稻,打鱼捕猎,收集食物,建造大船。

   人多力量大,建造大船的速度就加快了许多。

   温度升高,启河那边也在忙着开路。

   启河发现了一个不对劲的事。

   这些奴隶们养了一冬天,好像性子散漫了,不鞭子抽,不肯卖力气。

   后来还是启牛过来揽过此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